有關月事的探討,我非常喜歡閱讀惠敏的文章,女人的月事與社會、環境的關係,月事和文化、宗教的關係,都是非常有趣的領域。
我知道有些宗教將月經期中的女人視為「不潔的」。伊斯蘭世界的觀點認為女性在月經期間不適合性交。這可從《可蘭經》中的一段(Al-Baqarah 2:222)看出:「他們問你月經的(律例),你說:『月經是有害的,故在經期中你們應當離開妻子,不要與她們交接,直到她們清潔。當她們洗淨的時候,你們可以在真主所命你們的部位與她們交接。』真主的確喜愛悔罪的人,的確喜愛潔淨的人」。(若翻譯有誤,請指正)
而猶太教則禁止從月經到之後一周的期間中的婦女參加宗教儀式。直到婦女在「潔淨池」(mikvah)中沐浴為止。
風水命理師亦認為女性在月經期間不得碰羅盤,女人於月事期間不宜懸掛法器,須請他人代替。
中國傳統民間信仰亦認為女性在月經期間不應到寺廟參拜,否則對神明不敬。另外也認為經期中的女性與男子性交會對該男子不利,稱為「撞紅」或時下年輕人稱「闖紅燈」。據說是在夫妻房事時,女方剛好來月經,男子會中毒而全身痙攣、口吐白沫,直至喪命。
經期能不能行房這個話題,大概也能寫上好幾篇文章!
調查發現,大約有2到3成的人有經期性交的經歷,也有人認為,“撞紅”可以增加懷孕機會。以醫學的角度分析,經期子宮頸口粘液栓消失,子宮頸口稍微張開,擔心此時性交極易將病菌帶入子宮,引起子宮發炎;但是如果經期性交,特別注意衛生,安全的性行為未嘗不可。不過,有部分的婦女在月經來潮期間會有強烈的生理反應,諸如情緒急躁不安,頭痛、下腹不適、乳房脹痛等等現象,此時男性應予體貼;但是經期因為骨盆充血、男性素作用增強,也有女性可能會性愛慾望增加。對於男方,“撞紅”一般沒有直接的損害,社會上訛傳“撞紅”,會有生命危險,這種說法的流傳到底本意是為了保護女性健康,避免大男人主義在女性不願意行房時強制性生活,抑或單純只是一種世俗偏見及迷信思想?
關於月經的文化現象一直是人類學研究的重點。傳統的民族志研究顯示許多不同族群對經血和月經期間的女性等等都持有十分相似的現象。
女性本身對於月經的看法,往往來自母親的教育以及生長環境的文化。
人類學的傳統觀點以此類研究認為所有人類族群都明顯的有「月經禁忌」,以及「認為月經是一種污穢」的象徵性想法,而這兩種現象之所以那麼普遍和明顯,是各族群普遍認定的男性優於女性的優勢,以及來自原始族群毫無理由根據的非理性。
然而由於人類學近來的研究重點逐漸轉向女性的生活,這類研究開始出現不同的聲音。新的資料顯示所謂確定明顯的現象其實相當模糊,而且這些現象在族群與族群間甚至同一族群內部都有相當多樣的表現。所謂普遍的現象可能其實隨各文化而有不同。
另一方面,人類學除了文化因素外,也逐漸開始重視生物學方面的研究,開始考慮月經文化現象是基於人類生理特性(如生殖能力等等)的可能。
這是惠敏的: 我的月事...報導:
http://blog.udn.com/minqq/2783844
不知道是不是女人都同意我,「月事」還真不是「悅事」 ,對我來說「好朋友」是來也煩、不來也煩,最近寫完月事杯的專題報導後,回顧自己這一陣子累積了不少月事報導。
寫經痛的題目時,我就一直很想「置入」一個話題,女人的月事與社會、環境的關係,是不是「想太多阿」,我猜有很多人會這樣說。
其實醫學能解決月經相關問題有限,不僅僅是醫學本身的發展有限(雖然年年、代代有進步),也是社會決定了醫學的有限,因此除了西醫、中醫,其實也得談談其他緩解經痛的可能(當然不是求神拜佛這類我管不到的面相)
棉條,就是我想談的一部份,受限於醫事法規,也是受限於現有社會的意識型態,包括處女情結、女人對自己身體的認識,我是蠻佩服棉條教主(小棉條兒的部落格)的努力,她對棉條的認識不單是一種時尚,我覺得也是某種現代女性的反省,成令方、許培欣老師寫的「為棉條請命」,更清楚地討論到這個觀點:「醫療化女人的身體,完全輕視女性對自己身體自主權的思想」。
寫到「布衛生棉」的專題,我覺得很有意義,因為這似乎可以更進一步的討論到「環保」以及「選擇」的問題,令人眼花撩亂的衛生棉廣告影響著台灣女人的選擇,做這個題目我發現,原來有很多女人對現有的合成棉品會過敏,而自製布衛生棉,看不僅是復古、為環境盡一份心力,還有一種「返璞」的美感,走進邱老師的工作室,就有一種「真是一種樂活的境界」之感。
我覺得「月事杯」專題,其實是「女性月事(生理用品)與社會」這個議題的「進階」論,老實說,我注意這個產品很久了,想說有一天,也許也會「身體力行」吧,在我逐漸淡忘之際,朋友問起不知道有沒有人想團購月事杯。
搜尋資料一陣子(發現台灣還真有人很努力的把資料都中文化、整理好了),沒想到環境資訊中心先我一步發表了「月來月愛地球 跟衛生棉說bye bye」,但卻是一個好開始,因為網友們團購被拒的實際情形,讓我可以更進一步的討論法規問題。
其後電子媒體跟進報導,當然很難深入討論,也找了不同醫師回應安全性問題,我反而得到許多的迴響,而網路上也出現各方討論,(呼...還好有做功課!)
其實找醫師來說明、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因為許多婦科醫師並不太認識什麼是月事杯。 很幸運的找到了張建玫醫師,不僅可從醫學的角度給我目前各國有的資訊,同時也是一個真正的使用者。(月事杯和棉條在美國的歷史 、美國波士頓醫院網站)
對安全性的質疑是應該的,但這個討論很有趣的會被「體內、體外」分別所影響,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年輕、善用網路族群的女性接受度較高的原因,她們對自己的身體開放度、認識較高,也懂得在網路上找尋試用經驗、分享者。
最近出現首要誤解,也包括醫護人員,認為月事杯與棉條原理相同,而直接推論出有TSS的疑慮,那月事杯使用者少、沒有足夠的實證研究也是事實,環境資訊中心以及張醫師都提到,美國哥大正在進行相關研究,值得期待,也許會有更多比較研究讓我們更知道要如何選擇、保護自己。
我是這樣想,所有的生理用品都有使用時間、安全用法的限制。就算是衛生棉長期不更換的感染、過敏、濕疹等問題,甚至是廠商推出的護墊,不少醫師也都提醒過會造成悶熱、感染問題。
有護理人員的部落格說明兩點反對原因,一是不讓經血流出的觀點,月事杯僅是蒐集流出的經血,並沒有阻礙經血流出,所以應該沒有這個缺點。
第二點,「機械性操作易導致陰道黏膜損傷,重複的傷口易使細胞變性」,說不好聽一點,女性的陰道可能有各種可能,因為「機械性操作導致陰道黏膜損傷」,至於若有損傷會有什麼問題,細胞變性、容易感染等等,應該可以這樣說,無論是何種「操作」都需要安全保護,是吧。
也因此,其實需要更多元的討論,才能取得正確的認知。